灸疗设备?艾灸养生

时间:2024-07-22 21:38:02   作者:小编

各位小伙伴们,各位学习的小伙伴,你们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灸疗设备,以及艾灸养生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艾灸养生
  2. 灸罐的历史

一、艾灸养生

炙疗不但可以防病保健,还可以养生美容。通过中医正确的辨证、诊断,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因、病机,并在相应所属经路腧穴上,采取正确的补或者泻法,使用的正确灸疗方法,就能达到祛除疾病的效果,从而产生中医学里面的形神之美。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取穴】:关元、气海、其他穴按需要选择

【功效】:艾灸关元穴,可以状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延年益寿;艾灸气海穴,可以生发阳气、回阳益阴、抗衰防疾。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

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能够达到和气血、通经络、保健、益寿延年的目的,又称为保健灸。

灸疗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取穴】:气海、关元穴、足三里穴、脾俞、肾俞穴、三阴交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周2次,连续灸1-3个月或是隔附子灸法

【取穴】: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涌泉

【功效】:针对缺少运动人群,起保健养生作用,帮助调理五脏六腑,预防市内空调受寒引起的颈椎病、以驱寒补阳之功效。

【灸法】:温和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每周1-2次,长期坚持。大椎穴可以隔姜灸,每次3-5壮,半小时左右。

艾灸对整个身体的调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全身美容比较好的穴位主要位于:肺俞和肾俞,肺俞的作用是把肺脏的湿热水气外输到膀胱经。中医讲“肺主毛皮”,说明肺和皮肤、毛发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如果肺被外邪占据,气血的滋养不够,皮毛也要随之受到影响,所以美容首选养肺。

【功效】:排肾和肺的水湿,滋养毛发,有助于调节体形。

【灸法】:温和灸,每次15分钟左右,长期坚持。

2、灸器点上火后不可悬空过久,以免接触皮肤时温度过高,以致烫伤,如悬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将灸器之温度搓低后再继续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应将灸器敲除支。

3、每使用灸条二至三条后,在灸器控制口会产生温灸油垢,应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条之通畅。

4、熄火时,只要将上端弹簧部分按下同时倒置灸器使灸条滑入管内,停留10秒钟即熄灭。

5、温灸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①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1]

②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③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点,在头面胸部施灸不宜大炷多灸;在腰腹部施灸可大炷多壮;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肩及两股皮厚而肌肉丰满处,宜大炷多壮。更应结合病情施灸,如属沉寒痼冷,阳气欲脱者,非大炷多灸不可奏效;若属风寒外感、痈疽痹痛,则应掌握适度,否则易使邪热内郁产生不良后果。

④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

⑤施灸时,对颜面五官、心区、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可用瘢痕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对于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⑥在施灸或温针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及衣物的烧损。灸疗过程中,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掌握灸疗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过,亦可引起灸伤。

灸疗设备?艾灸养生

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对于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均应忌酒、鱼腥及刺激性食物,,严防感染。若有继发感染,应及时对症处理。此外,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灸治时,更应注意。

⑦施术的诊室,应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尘过浓,污染空气,伤害人体。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应用灸法时的配方,可根据疾病情况,人体素质和脏腑功能偏盛偏衰,以补偏救弊的原则,各有重点的择优使用。现举例配方如下: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关元作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样重要。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亦。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窦材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见,关元不但能够治疗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还可以保健延年。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是用艾绒卷起来的长条状圆柱艾条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距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进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出现红晕为度。操作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又叫温灸器,根据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为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杯等。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温和。

又称“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盐,药等,分别称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因为间隔的物品不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病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分为两类,灸后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灸;灸后皮肤出现化脓甚至结痂的,称为“瘢痕灸”。

1.禁忌:部位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禁灸穴位的记载,但各种书籍之间互有出入,颇不一致。如《针灸甲乙经》仅载禁灸穴24个穴位,《针灸集成》则达49个之多。从临床实践看,其中多数穴位没有禁灸的必要。而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疗,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亦禁灸。[2]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头痛等症,一般不适宜用灸疗,但并非绝对。

3.其他禁忌: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疗。另外,近年来还发现少数患者对艾叶发生过敏,此类患者可采用非艾灸疗或其他穴位刺激法。

二、灸罐的历史

灸罐(也称为罐灸)是传统中医外用技术的创新,是集传统的拔罐、艾灸、药疗等多种方法的系统化整合,医理遵循中医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原则。灸罐同时融入了生物物理、热物理学、国际前沿技术理论“真空零点论”的应用原理,根据国家生命科学大会对生命概念进行分析的新思路,结合多项国家科研成果以及国家973计划中对艾灸拔罐经络现象的研究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灸罐技术独特的理论依据。

灸罐以拔罐、艾灸为基础,其历史传承和中医机理也离不开拔罐和艾灸的中医理论。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最早记载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其中有以角法治疗痔疾的记载:(略)。到了西晋,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用角法以治痈肿。到了唐代,唐太医署设立的医科中又将医科分为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拔罐疗法)五科。角法一科的学制定为三年。说明角法在当时已经从理论、操作和临床等方面有了比较成熟的学术指导。到了清代,医家吴谦等撰著《医宗金鉴》,详细记载了针刺、中草药、煮罐后拔之针药罐综合疗法。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的出处、形状、治疗病症、操作方法等都作了更细致的论述。“火罐,凡一切风寒,皆用此罐。……患者自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近代,随着拔罐被广泛应用于多门学科,拔罐疗法已被载入: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百病中医民问疗法等专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在石器时代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的用火方法。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主要作用归结为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取决于气、血、经络的正常运行。气行则血行,描述了气的动力作用;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就说血的血质要正常;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循经络周流不息。气血运行的道路要通畅。简言之,正常人体气的运行的动力要充足,血的质要好(不瘀滞),运行的道路要通畅。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用艾灸方法就能达到解决气血在一定程度上的瘀滞和经络的畅通。临床上用于痹证、腹泻、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气分阴、阳、虚、实”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气虚下陷急症的急救。阳气虚弱不固,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这是灸法的独特作用。

灸法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法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共识。

灸罐是拔罐和艾灸的传承和创新,体现在:

1、器械的造型,古代拔罐器械是曲线形,圆形,椭圆形等。如牛角罐,陶瓷罐。近代的玻璃罐都是如此。古代和近代罐体用硬质材料制作。灸罐器械是双曲线葫芦形,用软质材料制作。如橡胶、硅橡胶等。

2、器械的功能,用硬质材料制作的罐体真空方法是口吸法、点火法、机械抽气法,到达使罐内取得真空的目的。艾灸则用艾叶做成条以一定温度产生作用。灸罐则是按压罐体自动排气即可到达真空效果。结合机械抽真空达到对真空度的控制。

3、器械将真空和热作用合二为一。灸罐用耐高温材料制作,可经受180℃以上的高温,科技的进步是灸罐出现的重要原因。灸罐同时具备了真空拔罐和艾灸的全部功能。

4、器械功能的创新点:灸罐除了真空、艾灸功能,还由于罐内的大容量高温室可装入36×500px体积的药物进行高温汽化。可以比喻为将大煮药罐才能产生的作用,搬到小型拔罐器中了。这是多少中医人梦寐以求的结果。比如你想配一副跌打损伤的药外敷患处,你得配药,在药罐中煎煮,把煮热的药包好,医者要拿住药包放到患者的患处,这样四个步骤,并且是医者患者一对一的作用。而且只能同时是一个地方作用。有了灸罐就不同了,你把需要选配的药物配好,放入灸罐器中,加热5分钟,放到需要的部位拔罐就ok了。并且接着再加热第二个,第三个,第n个罐,拔到你需要拔的部位。改进后的灸罐同时能加热多个罐,可同时放到你需要的多个部位,对贯彻中医调和阴阳,上病下治,打通一条经络,打通多条经络意义重大。

罐内大容量高温室,不仅能装入普通中药,也能装入鲜药。许多民族药,特效药都是以鲜药外敷产生疗效的,因此,灸罐的作用无形中又扩大了它的适应范围。这对中医外治方法是一个好的思路和做法。

中医治疗中的一个新思路: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是中医治疗疑难病的一个有参考价值的努力方向。

灸罐引入国际前沿理论技术“真空零点论”的实用价值在于:“真空是能量动力放大器”,这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根据生命科学大会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在生命体系中,体内外物质和(热)动力体现出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物质动力能正常交换的是健康生命,反之,则是亚健康、疾病状态。

对动力能产生的放大器作用,可以解释中医学理论中关于:调和阴阳、气血通畅、“小能量,大作用”、“气至”现象的发生,这些中医基本理论中的关键名词的相互贯彻联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中医“气至”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阴平阳秘”的转化规律在中医有效性标准中是:“气至”现象的发生。

“移动图片气至”是通过各种物理方法,让身体产生“气(场、热力场)”在身体上流动的感受。能达到这个效果的方法很多,中医技术中有接近中心的作用面积越小,热的能级越高,热交换概率越大,激发出现“气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们也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但如果你仔细推敲其中的方法,不难得到:激光灸就是最科学的。这是一个违背事实的错误结论!矛盾出自哪里呢?在表中我们不难发现,产生“气至”效应项目的基本是“点效应”方法,而汗法项目中大多数无“气至”效果的报道,外热汗法以出汗为有效,深层的内热法以点热效应产生的“气至”为有效。代表性方法有:雀灸,砭石灸,激光灸,悬灸等,热药效应有:隔药灸,刺激效应有:针灸,生物电等。“点效应”有什么特点呢?“点效应”包括了:点面积,温度的热量。热量的大小以能级来衡量。也就说“点效应”包括了点面积的和温度能量的大小来度量。根据热物理学定律,同等热条件下,热能级与热作用面积成高斯正态分布。

原来“面积小,热能级高”必须以皮肤的最大承受能力为准,一般情况都在50℃以下。如此,我们就明白,气至发生的条件是:面积小,能级高还应加上温度小于50℃的控制范围,因此,“小热量,大反应”,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了。

艾灸专家陈日新教授总结出:灸法并不是使皮肤越热越好,而是要达到小热量大反应,透热、传热、散热、近端微热远端热,是灸法达到“气至”最佳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

我们开发的真空灸仪器完全遵循“小面积,高能级,感觉舒适”的“气至”三要素进行设计制作,仪器特点是:柔性材料、葫芦形结构、大容量药物汽化内加热腔、自动控制。

美国的科学研究有一个惊人的结论:“真空是能量的放大器,当放入1个能量时,可输出4--20个能量”。重温科学发展史,我们看到电子放大器的发现应用,导致了人类信息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能量放大器作用的发现,在中医科学上的应用,是否也将给中医药领域带来一次大的进步或者是革命呢?有待历史的检验。

真空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普遍应用到中医的拔罐治疗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真空拔罐治疗的应用范围从脓疮治疗向内、外、妇、儿、五官等多学科广泛渗透。我们创新的真空仪将真空拔罐器放入艾灸技术,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艾灸热力、药力在真空中发挥能量的再放大,在原来基础上更快速的改善人体微循环,修复神经组织,恢复疲劳效果更加显著。对体表排毒,祛瘀生新,经络气血的疏通是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我们的真空灸技术体现了“小热量大反应”的“能量放大器”作用。小热量的最佳温度是多少呢?

许多科学实验研究说明,在35--43℃区间是最佳的小温度。我们假设它们的平均值39℃的能量级定为1,放入真空这个能级放大器中,虽然39℃这个温度不变,但它的能级被放大到小于或接近4倍。也就得到一个结论:在真空环境中各种热、药、力的渗透力和交换力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与真空灸产生的“气至”效果大于82%的实际结果相吻合。

上海中医药大学程珂教授通过对艾灸的研究认为,生物组织是先吸收热量,饱和后再向外输出热量,这样一个反复的热振荡过程。这个研究成果可以完整解释“灸法不是使皮肤灸得越热越好”,“近端微热,远端热”的热灸“气至”现象。因为,热能在交换传输过程中,热传输方向的双向性的,一是反向性传输,导致局部热量累积增加但振荡效应很低,因此传输作用很小,造成局部热得难受;二是顺势性传输则导致近端输入,远端发热现象。我们制作的“生命能场共振仪”采用了大振幅,低频率的热振荡与“负压振荡技术”相结合方式,使“气至”效应的概率提高到87%以上。说明“气至”效应与生物共振紧密相关。

真空灸热交换,共振式热交换,能级不断反复加速,体内外的热交换不断实现跃升,由物理学可知,共振产生的加速度可使能量瞬间达到一个复合的极大值。这三组极大值的组合,构成真空灸能场调节特有的“e阶能级交换”法(见右图)。

以上分析得出:真空灸使药物在180℃温度下被汽化,药物分子的化学动力,温度作用下的热动力,真空环境的能级放大,增强了药物的渗透能力,是热控释药的一种新的可操作技术,是传统药罐技术的一种继承和创新。在多因素生命能级交换中有独特效应。

真空热灸液对生物能场的调节作用。真空热灸液是一款无毒纯中药的祖传秘方,可外用内服。外用时,药力穿透角质层,直接对真皮层、基底层的感受细胞产生药物的多重作用。如,调节寒热失衡、驱寒发汗、止咳平喘、排除瘀毒、调和营卫。可刺激体内热源产生发热效应,导致局部或全身出汗,这种生热效应可流向全身引起全身出汗,也可随经络流向引起经络通路的热感,如仅仅流向手背和关节,使手背关节产生热感,又如,可使热流流向内脏,体表不出汗,体内却暖和如春。内服后,体内发热速度较外用加快,大脑前额发热出汗,是否药力有突破血脑屏障的作用?有待验证。

真空热灸液可调节生物能场的产热机能,有驱除外感风寒的作用。以外用为主,外用时无体质的虚实寒热差异禁忌。孕妇忌用。

内服药茶对生物能场----脑动力场调节的思路。

中药茶市场开发多以添精补肾,健脾安神,清火减肥、保寿延年的品种较多。对大脑神经系统作用的药茶品种的开发相对较少。我们研制的内服药茶主要成分含:茶碱、灵芝生物碱、白花蛇舌草甙、胡萝卜甙、红景天甙、咖啡酸、冬虫夏草甙等。中药主要来自西藏、贵州、福建等地。药茶有补精益髓,提神醒脑,疲劳恢复,快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瞬间补充青春活力,泡水喝后几分钟就能够马上恢复大脑的指挥控制功能。药茶以药性平和,针对脑神经有良好作用的名贵中药材。无虚实寒热体质的禁忌,无毒副作用,适应面广,可长期饮用。

8、器械实现数字化,可控化,网络化。

中医走进每家每户是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络化、数字化、远程控制的人机交互功能越来越彰显重要意义。灸罐涵盖中医外用的多种功能,实现了网络、数字、远程控制,人机交互功能符合中医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先进的中医现代化仪器设备。

关于灸疗设备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